close

  近兩年,有關高考改革的各種論調層出不窮,高考到底該怎樣改才能兼顧效率與公平,已然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在此背景下,第五屆“素質教育與邏輯思維”論壇日前在京舉行,論壇上,來自不同方面的教育界人士聚集在一起,表達了一個共同的觀點:高考應該註重對學生思維能力的考核。
  “邏輯體系和科學方法奠定了西方科技的發展。”論壇上,中國邏輯學會秘書長杜國平向參會者介紹了思維能力培養在西方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歐洲,中世紀時,西班牙人彼得所著的《邏輯大全》就已再版了150次,是再版次數僅次於《聖經》的書籍;在美國,從孩子5歲到上大學,每一個階段都有明確的邏輯教育目標,美國當前的三大考試,GRE、SAT和GMAT,都有相當比例直接測試考生邏輯能力的試題。
  受此影響,杜國平觀察到,目前我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也開始註重對思維能力的考查,國內的公務員考試也早就開始考查應考者的邏輯思維能力並從中受益,他由此呼籲,亟需在高考中加強對學生這一方面能力的考查。
  “當前學生普遍存在思維廣度窄、深度淺的問題。”海澱實驗中學的高三班主任竇雪松老師,對當下高中生邏輯能力的缺乏憂心忡忡。他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發現,儘管非常強調且重視閱讀,但閱讀耗費的時間和期望通過閱讀達到的效果往往不成正比,進一步探尋,竇老師發現,根本原因在於學生缺乏深入思考和整合能力,無法將閱讀到的東西重新進行邏輯梳理。
  語文高考試題在這方面的引領作用顯然缺位。清華附中上地學校教授語文的翟暾老師分析了2013年全國的17套語文高考命題(自主和全國命題),他發現,無一例外,從標點符號的運用,到錯別字、多音字,洋洋灑灑,包羅萬象,所有基礎的知識點全都考核了一遍。翟老師認為,這恰恰暴露了當前語文高考命題嚴重的恐慌症和不自信症,也顯露出當前教育在培養思維能力方面的嚴重缺失。
  在這位教學一線的老教師看來,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從孩子上一年級就開始學了,反反覆復學了12年,完全可以讓孩子在下麵自行完善,教育的重點,更應該落在教會學生思考,提升學生整體素質上。而作為教學風向標的高考,也應該在出題上向這個方向傾斜。
  翟老師認為,這一點上,我們實在應該向我們的先輩學習。他列舉了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考試國學的題目,只有兩道題,陳寅恪先生出的。第一道是對一個對子,第二道是以“夢游清華園記”為題寫一篇作文。談到為何考對子,陳寅恪先生給出了四個理由:可以考查學生是否能區分實詞虛詞,是否懂得平仄,讀書的多少與語藏的豐富與否,思想是否具有條理性。相較而言,翟老師認為當下的語文高考頗有些“抓目不抓綱 治標不治本”之嫌。
  北京35中高中部的黃校長非常認同上述觀點。他說,當前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興交流方式夾裹著巨大的信息量撲面而來,給我們帶來便捷的同時,也使知識極度碎片化,嚴重阻礙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養成,而中國自古在思想文化方面比較窄化,導致我們從來不缺謀略家,卻很難產生偉大的思想家。為此,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已成為當務之急,從近處講,非常有助於學生整個認知體系的構建,從長遠看,有助於整個國家思想文化的建設。  (原標題:高考應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考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s87wstdy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